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幸福婚姻是可以期待的


幸福婚姻是可以期待的

家庭是一個人出生後第一個接觸的學習場所,家庭也是人格養成的搖籃,家庭的成立從結婚那一天開始。婚姻是兩人因結婚而產生互為配偶的關係,婚姻關係著個人幸福、子女的成長和父母的照顧,是個人的人生大事,也是社會安定的磐石。歷經全球化、科技化的變遷後,家庭樣貌急速改變,期待幸福婚姻與家庭仍是許多人共同的盼望。

幸福婚姻有一定的主觀因素,只要夫妻協調得好,真心相愛,不斷學習和成長,就是幸福。婚姻生活並非如同婚紗般的浪漫,它是經由來自不同家庭文化的兩個人,結合在一起共同生活。不同的背景、學歷、思想態度、情感表達上的差異,這種差異在婚前或初婚階段上,可能是種吸引力,但是時間一久,往往在現實生活的考驗下,彼此的差異卻帶來壓力。

甲太太當初嫁給甲先生,深深被他的穩重而吸引,結婚後甲先生的穩重在太太的眼裡卻變成了呆板與枯燥,因而抱怨連連。

個性剛直的乙先生,曾經以為溫柔婉約的乙太太與他是天作之合,沒想到兩人長久相處的結果,乙先生開始覺得太太的過分依賴與順從,帶給自己太大的壓力。

面對婚姻中的壓力,首要在於「溝通」。

分享一則婚姻故事

曉明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,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。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。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,煮早餐給一家人享用。每個星期,會把棉被搬出去曬,曬出暖暖的太陽香。然而,在曉明父親的眼中,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,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,不被瞭解。

曉明的父親是個負責又盡責的男人。他不抽煙、不喝酒,工作認真,每天準時上下班,暑假還安排功課表,安排孩子們的作息,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。他喜歡下棋、寫書法,沉浸在古書的世界。只是,在曉明母親的眼中,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,曉明的母親經常暗暗無聲地掉淚。曉明的父親用語言,母親用行動,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。

成長的過程中,曉明看到、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,也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,他們值得一椿好婚姻。

在曉明婚姻的初期,她像母親一樣,努力持家,認真地為婚姻而努力。奇怪的是,她不快樂,似乎先生也不快樂。直到有一天,曉明正忙著擦地板時,先生說:「老婆,來陪我聽一下音樂」,「你要的是?」曉明停下手邊的工作,看著先生,想起自己的父親.....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,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。不斷地做家事,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。

曉明的忽然領悟到她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,她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「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。」曉明的領悟使她做了不一樣的選擇,停下手邊的工作,曉明坐到先生的身邊,陪他聽音樂。她問先生:「你需要什麼?」先生說:「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,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,以後幫妳請個傭人,妳就可以陪我了!」。「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,有人煮飯給你吃,有人為你洗衣服.....」她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。先生說:「那些都是次要的呀!我最希望妳陪陪我。」

原來她作了許多白工,兩人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,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,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,而不是對方的方式。於是,曉明和先生各自列了一張自己的需要表。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,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、有機會抱抱對方、每天早上kiss拜拜等。有趣的是,「到植物園散步」是他們的共同項目、共同需求,每次婚姻有爭吵,去到植物園,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。在需求的滿足中,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。

問對方:「你要什麼?」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。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。

後記
從事教育工作多年,深刻感受到單親家庭與日俱增,這類家庭有特別的需要和困難,若得不到滿足或解決,會直接影響成員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,對小孩可能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-憂鬱情緒、睡眠不良、學業表現下降、社交退縮、和身體不適等症狀。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,特別期待從成立家庭那一刻起,夫妻雙方能共同努力維持幸福家庭,讓莘莘學子在幸福家庭中成長。

婚姻是一個動態的歷程,走入婚姻後,在變動的環境中維持相愛關係,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維持婚姻品質。面對婚姻中的壓力,首要在於「溝通」。從上面的故事中,知道溝通的重要性,溝通其實是在「瞭解」,而不是在於企圖改變對方。如果是為了要改變對方來符合自己的期待,往往又會造成二度的壓力,甚至傷害。如果把溝通視之為瞭解對方,和幫助對方了解自己的管道,才能夠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主觀世界,雖然瞭解不能解決問題,但是卻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,增加自己的包容度和同理心。

我想,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,只要方法用對,作「對方要的!」而非自己「想給的!」幸福婚姻,絕對是可以預期的。(鄭福妹960925於新店自宅)
(本文刊登於臺北縣家庭教育季刊第5期)

沒有留言: